仁心仁術,福國利民-全方位服務的典範

Born to Serve: Health Professionals, Advocates for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Justice 

陽明醫學院以提升偏遠地區醫療保健服務水準,培養優質醫事人力為創校宗旨,「服務」不只僅止於口號或概念,實踐真知力行,仁心仁術校訓的根本。

臨床服務

陽明早年醫學系全為公費生,畢業校友分發到偏遠鄉鎮服務,提升當地醫療水準。其它科系雖是自費招生,也受此精神感召,以視病如親、追求卓越為目標。徐永年、張宏泰、張凱理、陳震寰、璩大成、龔俊秀、邱文祥、高壽延、劉瑞玲、楊仁宏、邱獻章、李佩淵、陳威明、傅雲慶、顏鴻順、張昭義、鄭舜平、傅玲、沈青青、黃偉春、郭和昌、明金蓮、蘇逸玲......。這些寫不完的名字,是陽明傑出校友,更是臨床服務的典範。

群體健康

陽明社會醫學的傳統,將公衛概念落實在群體健康,從現場解決衛生問題。范秉真教授提出將「海喘散」藥物加入食鹽的政策,使金門在1977年根除血絲蟲病。周碧瑟教授率領陽明十字軍,開啟群體健康研究的先河。此外,在韓偉院長鼓勵下,許多校友投身衛生行政成為台灣公共衛生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。張鴻仁、郭旭崧、李承華、李玉春、商東福、許銘能、黃怡超、邱淑媞、莊人祥、蔡淑玲等人,從中央到地方,從公立醫院到偏鄉衛生所,不乏陽明人的努力身影。

國際衛生

在「Second to none」的期許下,陽明人打破台灣政治孤立,勇敢以醫療衛生活躍國際。陳厚全醫師成立「台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」,提供世界各地天災意外時如四川汶川地震、海地地震等地醫療協助,並協助馬拉威建立骨科醫療網,造福當地居民。連加恩醫師以第一屆外交替代役前往布吉納法索,推動「垃圾換舊衣」及蓋孤兒院,獲外交部頒發睦誼外交獎章,之後長期在非洲從事防疫醫療服務。醫學院前院長陳維熊教授召集學生到印度拉達克(Ladakh)協助衛生教育及義診服務,以「向世界出發,先在地實踐」精神將國際衛生融入教學。

醫學人文與人權

「當醫師之前先當個人」是醫學人文座右銘,也是陽明人投身人權與人道關懷的初心。1994年周碧瑟教授擔任人權教育基金會執行長,1998年成立人權教育隊,每年至偏鄉舉辦教育營、2004年精神醫學服務隊,台灣唯一關懷精神疾病患者為主軸的學生團體。蔡篤堅教授九二一大地震時組成跨學院團隊進駐災區,以人文精神奠定社區重建互助自治的基礎。黃嵩立教授延伸公共衛生意涵,出任國際醫學聯盟秘書長與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執行委員,並擔任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委員。

社會公義

醫學不能自外於社會,醫療服務也是社會改造。陳宜民教授為預防醫學學會秘書長,1994年成立「希望工作坊」,與相關單位合作,打破愛滋病患橫遭歧視的命運。袁立德醫師擔任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,致力兒少發展,服務地區遍及臺灣、越南、雲南,以及緬甸等地,每年約幫助85,000名兒少,讓他們成長之路不孤單。張武修醫師1992年起投身輻射屋居民的權益促進,同時參與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運動;SARS期間以衛生署駐歐洲衛生代表身份,促成台灣衛生專家與官員參加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會議。 

COPYRIGHT© 2020 NYMU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